有人说"到了湖口,吃了粑,一生一世常想它。"这话听起来有点悬乎,湖口米粑究竟有什么特色,值得如此推崇,它诱人的魅力在哪里?

诱人之一:迷人的湖口粑俗

湖口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稻谷为主体的粑食文化既是湖口饮食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湖口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湖口县文昌洑史家桥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出土了制作麻糍粑的陶及有关制作米粑的工具。湖口的米粑,品种较多,有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等。春来秋往,各个时节的粑应运而生,粑的形状各异,颜色也是丰富多彩,粑上图案更是五花八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粑的习俗已深深根植于湖口劳动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当中。从年头的正月初一端糍粑向祖宗拜年,元宵佳节送敬神粑,做清明粑扫墓,春季插秧做栽田粑,吃立夏粑,七月半做打狗粑,中秋节吃中秋粑,一直到年尾的除夕之夜做团圆的圆子粑,数不胜数。在这些粑食中蕴藏着年节,寿庆,婚配,丧葬敬宜,参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馈赠等乡风民俗。米粑外观精美,粑上往往印有各种花纹和福、禄、喜、寿等许多精美的图案以图吉利。

湖口民间的粑俗活动名目繁多,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湖口民间的男性家主,在天刚刚亮的时候,于房屋大门外,行出天方礼后,便用木质托盘揣着一块边长八寸,厚1寸的方形麻糍粑,带好香烛,来到家族的香火堂前,供在神案上,敬香,放爆竹,向祖宗神位朝拜,行三拜九叩首礼,俗称向祖宗拜年。在湖口有一种粑叫爹娘粑,说是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前夕,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团年粑,俗称爹娘粑。此粑成正方形,需做两块,一块称爹粑,一块称娘粑,每块用5升糯米做成。准新郎要在男女双方介绍人的陪伴下,挑一担丝萝将爹娘粑送到女方家中。送爹娘粑时,还要配上猪肉、鲤鱼、糕点等食品,丝箩内还放有结婚日期贴等。民间还有一种风俗,新屋上梁时,要选择凌晨寅卯时分,即早上三点至五点钟左右进行,亲戚朋友中除八字相克者外,所有亲戚朋友都会前来送礼祝贺。女婿家要送上梁粑四百个,每个粑上都要印有红点,在用公鸡的鸡冠血祭完梁和纱帽等仪式后,大梁徐徐升起,大梁登位后,爬上屋脊两端的砖木匠,各将八块印有红点的印粑压在梁柱的两端,称之压梁粑。随后,大梁两端的砖木匠,各将已备好的二百块印有红点的印粑,陆续从梁上抛向围观的人群,人们喜抢丢下来的上梁粑。俗称,吃了这上梁粑,将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带来吉祥。

诱人之二:精巧的制粑工艺

湖口粑食以大米、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粟米、芦粟米、荞麦、小麦、黄豆、绿豆等杂粮,做粑的工艺较为复杂,均采用民间手工制作,共有十八道工序,即选米、淘米、泡米、炒米、晾米、磨米、揉、滤、包、印、压、蒸、切、晒、占红、腊浸等。在所有米粑中,做工最精、口味最好的要数光洁细腻、甜嫩爽口的柳米粑,被誉为"玉片粑王",亦称年粑。粑材选料讲究,质量要求高,技术水平过硬,操作难度大。柳米粑的原料是籼米,米粒个个要完整无损,凡破碎、变质的籼米都不能用。在用开水浸米时,米熟的程度为八成,既不能浸泡太烂,也不能没有浸到一定的限度。若浸透了,粑浆湿度大,难以成形,蒸出来的粑就很干燥,容易破碎,难以加工成粑片。粑浆要磨到细腻,稀浓恰到好处,再在粑浆中洒入黑色芝麻,使成形的白色柳米粑上布满一颗颗黑色的星星,令人喜爱,食欲顿生,此粑在方形粑扎中蒸熟后等其晾干,用刀切成方块形便成。然后,浸泡于盛有腊水(即腊月的清水)的缸中,保鲜可达半年之久。麻糍粑与其它粑的制作方法不同,不要将糯米加工成米粉或米浆,而是直接将淘洗晾干的糯米倒入木甑中上锅蒸熟,糯米饭出甑后,倒进碓臼中捣烂,使饭粒的糍性增加。然后,用湿布将捣好的麻糍舀起,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压平,等粑凉透后,再用菜刀将其切成正方形或长方形,把它放入盛装腊水的缸中浸泡,食用时,从缸中捞动,用清水洗净,既可蒸、煮,也可以煎、炸、烤、拌以白糖、麻仁食用,糍软、香脆、味美。糯米粑是农村中食用最多的一种粑。有实心和包芯的,雪白的糯米粉加湿揉成团,包以芝麻白糖、麻仁,做成圆扁和圆球形,外面点上红红的圆点,以示喜庆,结婚、祝寿、孩子满月、试周都是必不可少的。

炒米粑在湖口流泗镇最为流行和出名,它的特点是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软如糕,光泽好,有清香,口味美,回味长。特别是刚刚出笼的炒米粑,一股粑香,使人越吃越想吃,令人神往。如今,各种包芯的炒米粑已从农村走进县城,成为县城居民早餐中一道主食。粑食不仅改变了人们单一的传统饮食习惯,而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粑的各种造型,丰富的色彩,精巧的手工技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诱人之三:厚重的粑食文化

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的湖口,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商贾辐辏之地,又是文人荟萃之地、戏曲盛行之地,更是民间粑俗文化传承之地。

粑食的产生与稻谷加工工具和陶质炊器密切相关,从湖口文昌洑史家桥出土的新石器时有关制作粑食的陶臼等工具中可以看出,食粑风俗在湖口一带流行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它是人类的一种文明现象。长期以来,湖口粑食已形成了一种象征吉祥与和谐、幸福与兴旺,民间风俗和时代吻合的特色文化。从年头到年尾,湖口的粑俗活动异常频繁;从正月初一端糍粑向祖宗拜年;新香粑;花朝粑;观音生日粑;送游神粑;送爹娘粑;重阳粑;满月粑;祝寿粑;周粑;驾马粑;下石粑;升架粑;丧葬粑;求雨粑;尝新粑;端阳粑;到除夕之夜圆子粑等等。米粑的形状,各有不同,有圆球形、扁鼓形、圆饼形、方块形、长方形、菱形、荷叶形、面条形、仿生形等。粑食的颜色,有的为原料本来色彩,部分是经蒸煮加温后的自然变色形成的,在这些米粑品种中,唯有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喜、发、贵、富及圆圈、圆点、波浪等文饰,有的糯米粑、米发粑中间点有一至四个小红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方言千差万别,但对用糯米和米粉做成的食品,称之为粑的确如此一致,原因何在?粑字,在《康熙字典》中表述为"     ",是由米字巴字和日子组合而成,在中国汉字里,这三个字是指三种不同的事物。米为谷类或其他植物种子去了皮的名称,一般多指稻米。米,除了人们日常食用外,还是古代先民用以祭祀神灵的供品,而巴字的本义是指大蛇,《说文》中,"巴,虫也。或曰食象蛇"。日字的本义为太阳或时间。有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米为古代敬神之物,巴日连体,民间风俗称之为:蛇日,也就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辰之日。由此可见,在中国上古时代,粑是用来祭祀人类祖先的供品,是上古先民用于祠神的专用名称。如今流传于湖口的端糍粑向祖宗拜年,丢上梁粑等风俗就是传承和保留了上古民风的文化习俗。

湖口曾是陶渊明当过县令的地方,这里的民风是否受到他的"世外桃源"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已无多大兴趣。而使他们感兴趣的是,在湖口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如今还完整地保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粑食文化习俗。这里的古色古香的自然村落,恬淡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使来自异国他乡、繁华都市的人们,惊叹自己看到了当今世界的"世外桃源"。那芳香四溢的多彩米粑和厚重的传统粑食文化,使他们从内心感到,要珍视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依据。这也许是当代人很少能见到陶渊明笔下的那种"世外桃源"的风范吧!

 

 

                                  ——《寻庐文化报》200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