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从远古至清代有30多位皇帝参与了庐山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大禹治水曾上庐山;抗金名将岳飞更是把庐山当做第二故乡;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为感激庐山的救命之恩,在仙人洞左侧建“御碑亭”,封庐山为“庐岳”,庐山由此而达到与“五岳”并立的崇高地位。

20世纪30年代,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庐山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

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华。

“夏都”庐山

1926年12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他当时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中枢要员,脚踩冰雪、冒着严寒,登上还是外国租借地的牯岭,下榻仙岩旅馆,在这里举行了首次重要会议。此时正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蒋介石却在暗中加快背叛革命的步伐。会上,他违背原先迁都武汉的主张,提出国民政府迁都南昌的议案。“庐山会议”这个后来为人熟知的名词便由此而始。庐山牯岭的政治色彩此后也越发浓厚起来。

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一呆就是10天。庐山秀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竟然萌发“异日退老林泉,此其地欤”的感叹。

据《庐山续志稿》的记载,蒋介石一生共18次上庐山,主持召开了11次重要的会议。自从1933年8月搬进“美庐”后,蒋介石夫妇更是每年夏天都上山避暑、办公。除了抗战八年未上山,一直住到1948年最后离开庐山。庐山,也就成为国民政府另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是国民政府的“夏都”。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历史风云,与庐山有着紧密的联系。

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的五次“围剿”,有三次是坐镇庐山策划指挥。1933年至1936年,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其“惟一目的”则是为了“剿共”,为此,训练了大批的军官和党政人员。在发动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前后,蒋介石在庐山的活动尤为频繁。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使蒋介石大为得意。这一成功,也使他视庐山为“安邦定国吉祥之地”,加深了与庐山的政治情结。

1937年6月和7月,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曾两次来到庐山,就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问题与蒋介石面对面谈判。打了十年内战的国共两党又坐到了一起,为了民族的利益,进行第二次合作的谈判。

与此同时,蒋介石邀请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阶层与各党派领袖200余人,在庐山开“谈话会”,共商国是,史称“庐山谈话会”。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图书馆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表明抗战的立场,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

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以江西保安团为主的庐山孤军,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军周旋达8个月零23天。当时28岁的蒋经国亲临庐山,慰劳孤军。庐山孤军抗战,延缓了日军占领庐山的时间,牵制了日军西进的步伐,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

1946年7月,蒋介石、宋美龄再一次住进了离别8年的“美庐”。几天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到庐山,同蒋介石磋商与中共和平谈判事宜。8月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又一次来到“美庐”,却与蒋介石的谈判不欢而散。马歇尔在庐山、南京两地来回穿梭,共计8次,调停最终失败。其后果便是导致蒋介石最终失去了整个大陆。

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带着极度伤感的心情匆匆下了庐山。这次好像有预感似的,离开前,蒋介石在院内一块平卧裸露的巨石上,题写了高约35厘米的“美庐”二字,落款为“中正题”三字。这是蒋介石在向庐山作最后的诀别。

三次庐山会议

毛泽东一生爱山。他出生在韶山,开创在井冈山,转战于宝塔山,但毛泽东一生难以释怀的是庐山,令人费解或不乏各种评说的则是毛泽东在庐山。

1959年6月29日清晨,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兴致勃勃地写下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是愉快的,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毛泽东这次上庐山,是来参加会议的。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是两次重要会议的总称:一次是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心情放松,会议气氛活跃,以致于有“神仙会”之说。另一次是8月2日至16日的八届八中全会。会议内容从纠“左”到反右,气氛异常紧张,彭德怀因“万言书”,而成为“悲剧”的主角。会议最后一次通过《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召开。毛泽东对第一次庐山会议的沉重记忆犹新,上庐山之前,他就对秘书田家英说,“这次要开一个心情舒畅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会议讨论了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重点是工业问题。会议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又称《工业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又称《高教六十条》)以及《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这次庐山会议是一个务实的会议,对于国民经济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会议原定的议程,一是讨论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二是讨论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但在开幕式上,林彪突然抢先发言,大讲毛主席是“天才”,坚持要设国家主席。一团迷雾在庐山骤然升起。毛泽东很快意识到林彪在迫不及待地抢班夺权。毛泽东曾当着林彪的面说,设国家主席的事不要提了,想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8月31日,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点名严厉批判陈伯达,印发与会者。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对陈伯达进行审查批判,吴法宪等也受到批评。大会闭幕时,毛泽东谈到这次庐山会议时说,这次陈伯达他们,搞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但是,“庐山是炸不平的,地球还是照样转……”

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三次重要会议,使庐山大礼堂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为中外所瞩目。尤其是1959年的会议以极其沉痛的教训载入中国史册。著名诗人流沙河在《庐山剧场二楼》一诗中写到:“怕看伤心旧地,绕楼远远徘徊。”“愿剧场多演喜剧,愿悲剧永不再来。”现在,这栋建筑被定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展览馆,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毛泽东外,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大都登临过庐山。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在庐山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传颂着一段段佳话。

周总理与放牛娃周桂花的故事,妇孺皆知;1959年刘少奇重游海会寺和白鹿洞书院,回忆起32年来庐山养病的情景,感谢庐山人对他的细心照顾;毛泽东秘见贺子珍……

往昔,苏东坡在游庐山西林寺时,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二十世纪庐山又变了模样,变成了一座政治山。这就是风云变幻、扑朔迷离的庐山,它难让今天的游客看清它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