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一个寒风袭人,春寒料峭的夜晚,赣北山区武宁县杨洲乡杨洲村的一幢高堂大宅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男主人的脸上更是平添了几分春色,李家终于盼来了朝思暮想的“龙子”,盼来了传家接代的后人,这个男孩,就是李屏仁。几天来,李家的亲朋好友纷纷上门喝喜酒吃喜宴,县里的衙门官邸也派专人前来祝贺。

这家主人叫李丹墀,是个靠高利贷起家的暴发户,有着横跨相邻三县的山林和土地,有着看家护院的武装卫兵,这在贫脊的山里可称得上是豪门大家。

小屏仁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中度过童年的。在家中,他被视为“掌上明珠”,关爱有加。他在山里读完了私塾和小学。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在屏仁15岁那年,又把他送到离家八十里外的县城读书。

城郊的新式学堂——凤凰堂,其名寓意深刻,赴者不绝于途。它是由国民党进步人士开办的,实行的也是新式教育。李屏仁在这里求学时,由于天资聪颖,深得老师垂爱。在这里,少年李屏仁受到新文化的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知晓了天下许多从未听过的大事情,听说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听说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听说了“三民主义”,也听说过“国共合作”。学校的孙先生,对他格外青睐,教导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不久,孙先生又介绍他去南昌求学。后来,他坚决拒绝了家里的劝阻,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投笔从戎报考了已迁至武汉的黄埔军官学校。

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出于对武汉军校的失望和对那个敢于“囚禁曹锟,赶走溥仪”的冯玉祥的仰慕,他又毅然退学报考了在陕西西安的西北陆军士官学校。入校后被编入士兵队。在那里他结识了刘振亚、李青云等未公开身份的地下共产党员。这些人与众不同的品行,赢得了李屏仁的敬佩,李与他俩相交莫逆,成为知己,思想进步很快。

19304月,中原大战爆发,延至8月初,冯军前方吃紧,军校除小部分迁至山西汾阳续办之外,大多数学生都参军入伍。不久,反蒋联军旋即失败。李所在部队在山东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李屏仁任该军2574旅第2团上士排长。

外出一晃已经四年,这一年冬天,他请了探亲假回家,在除夕之夜匆匆赶到家中。然而这个家,对他来说已是精神上莫大的负担,他曾多次试图改变它的面貌和形象,但都没有成功。李屏仁耐着性子开导父亲把田地分给农民,把马匹关起来圈养以免糟蹋老乡的庄稼,但是除了争吵之外都毫无结果。李屏仁实在无法,只好自己动手做起了结实的马圈,把家中的马匹都关了起来。在老家的几个月中,李屏仁苦闷,烦恼,彷徨,唯一能给他以慰藉的是善良温情的新婚妻子。

真理信徒

这一天,李屏仁突然收到部队来信,信由挚友刘振亚,李肃(亦是地下中共党员)联名发出。信上告诉他:“部队现已开拔到了江西,他们74旅驻守宜黄,要他迅速赶往部队,有要事相商。”端午节后,李屏仁毅然告别了并无多少留恋的家,告别了眼泪汪汪的年青妻子,踏上了新的征途,并从此与家人杳无音信,断了联系。

李屏仁急冲冲赶到宜黄,这才知道他们部队是被蒋介石派来“剿共”的。李肃悄悄地告诉他:部队将要发生变化,至于其它的,李肃笑而未答。李屏仁已明显地感觉到,李肃等人对他的思想和生活更加关心。有一次,李肃送给他一摞书,其中有《共产党宣言》,也有其它的进步书刊。从这时起,李屏仁才真正了解共产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到19317月间,李肃和另一位好友袁血卒向李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李屏仁写道:“资产阶级,一切剥削阶级已经准备了,并且不断造就着自己的掘墓人。它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将会使这支掘墓队无限的发展和壮大,这就注定会把它们葬入坟墓。《共产党宣言》已告诉我,共产党的目的,是要废除一切私有制,废除一切旧传统、旧意识,消灭社会差别和旧的社会分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我实心实意的请求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

工农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既给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党强大的政治攻势和统战工作的配合下,在26路军共产党员和不愿内战士兵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年年底,26路军一万七千多名官兵在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史称“宁都兵暴”。李肃几个月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这一切使李屏仁受到很大的震动和鼓舞。19311224日,李屏仁和原26路军的十几名地下党员奉命来到瑞金叶坪,受到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根据地的一切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沸腾,李屏仁如释重负,终于长长嘘了一口气,仿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

参加红军后,他的部队编为红五军团,李屏仁被分到128131连当连长。这个连是全团的主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李屏仁带领全连转战各地,如鱼得水,保持了不败的记录,继而提升为营长。193310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占了上风,致使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受挫,李屏仁所部在宜黄县境被数倍之敌所包围,李屏仁身先士卒,率部队冒死突围,终于保住了这支部队,但自己却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小腿骨,因治疗不及,落下了残疾。193410月底,他被调往军团教导队队长以利养伤,但不久又因战事吃紧升任128团团长,重返前线。

长征卫士

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且战且走,损失过半,部队正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到19351月,李屏仁调任红五军团1337团团长,与政委谢良联手指挥部队在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屡建战功,被誉为“铁流后卫”,多次独立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在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中,他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畏权势,顶住压力。

李屏仁调任37团任团长时,正值遵义会议召开。李坚决执行会议确立的正确路线,立即执行新的中央委员会的决定,率部撤离乌江渡口,到达毕节附近警戒。随后又奉命下贵州官渡河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行动。在这次阻击战中,李屏仁、谢良率部用钻口袋、捉迷藏、软磨硬打、牵牛鼻子的灵活战术,将四川军阀刘湘的教导师九个团从官渡拖到温水,打得敌人疲惫不堪,损兵折将。而自己的部队不仅伤亡极小,而且还补充到30名新战士。由于李屏仁仅以一个团兵力拖住敌人九个团达六天六夜之久,使红军主力得以从容取道九里十三弯顺利南下,在娄山关和遵义歼敌两个师八个团,将残敌赶过乌江,取得了长征以来我主力红军的第一个大胜仗,为此,37团受到了中央军委的电令嘉奖。

5月初,红军北渡金沙江时,37团仍是全军的后卫。为了保证党中央和全军胜利渡江,李屏仁再次受命危难之际,率部在离江边九十里处的石板河阻击敌人。尽管敌军八倍于我,炮弹如雨点落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但李屏仁雍容镇定指挥战士凭借有利地形,相机出击。待炮火一停,敌人蜂涌而至时,他才命令战士一跃而起,向敌发起猛烈的反冲锋,有效地杀伤敌人。他还及时地战地审俘,掌控敌情,伺机调整兵力部署。该团顽强地与敌人八个团打了九天的阻击战直至全军巧渡金沙江之后,全团才最后安然撤离阵地,创造红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光辉战例。这次阻击任务的完成,受到红军总参谋长、渡江司令员刘伯承的高度赞扬。说他们:“仗打得很好”,“是个了不起的胜利。”从此,我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

19356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决定翻越四川中部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级又命令37团开赴宝兴以北五十里的盐井坪掩护大部队翻过这座终年冰封雪盖,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37团在盐井坪阻击川军邓锡候部混成第一旅五天之后,也一鼓作气翻过了夹金山,进入达维南边的一个小村庄正准备宿营时,又接到军委的急电,要他们立即折回夹金山南继续阻击敌人的追袭,掩护大部队休整。李屏仁接到命令二话不说,立即返回,直到一周之后,才再次翻越夹金山随部进发,创造了十天之内三过雪山的奇迹。李屏仁一面说服战士执行命令,一面拖着负伤的病腿,一步一喘,一颠一拐地坚持率部三度往返,他的模范行动,无声地影响着全团的战士们。

19357月下旬,李屏仁随左路军北上,他所领导的37团这时又成了全军的前卫。与大部队到达四川葛曲河边,将要越过渺无人烟的草地去与右路军会合时,窃取红军总政委之职的张国焘出于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攻击诬蔑毛泽东和党中央,反对北上,鼓吹南下,主持召开阿坝会议,发出臭名昭著的“阿坝会议决定”,下令各部队一律传达贯彻。既而张国焘又于105日在南下途中的卓木碉非法另立党中央,自封为“主席”。李屏仁对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非常气愤,拒不传达张国焘的任职通知,并亲手烧毁了“阿坝会议决定”等错误文件,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性。

雪山英魂

李屏仁是一位文武兼备,知勇双全的红军将领。每当战事,必当大任。无论是干前卫,还是干后防,他都乐此不疲,完成任务。战斗之前,对于每个工事的构筑到火力的配备都有精心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常常深更半夜借着月色,拖着伤腿,上山观看地形,视察阵地。每次战斗始终,李屏仁都亲赴前线,靠前指挥。李屏仁还十分注意敌我双方兵力的变化,深知敌军的弱点,发挥我军的特点,他的部队能打能走,能守能攻,更以擅长防卫著称。

李屏仁在部队中,不仅以勇敢顽强著称,而且以学识渊博闻名,团里的文件报告,一般由他起草定稿,有“军中秀才”之称。李屏仁性格温文尔雅,话语中常恰到好处使用历史典故,以此教育干部战士看书学习。李屏仁见多识广,坦诚乐观,不管走到那,他都喜欢与战士们打成一片,讲故事,说笑话,品三国、水浒、西游记,严肃里蕴含着幽默,诙谐中渗透着玄妙。李屏仁处处以身作则,说话办事雷厉风行,表现了一个红军指挥员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1935年秋,李屏仁调任红五军团作战科长。到1935年底,又升任红五军团参谋长。19361月,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参谋长一职仍由李担任。

193610月,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张国焘以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为由,命令四方面军西渡黄河,盲目冒进。红四方面军下属的红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共2万七千多人,在河西走廊被马步芳、胡宗南几十万敌军所包围,经过十几次的恶战,短短几个月,红军将士仅剩一千多人突出重围,大部壮烈牺牲,造成“兵败祁连山,血染大戈壁”的惨剧,正为后来叶剑英元帅诗中所吟:“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193610月,李随部队转战甘肃永昌,因亲临前线视察敌情时被敌人子弹打断了左腿大胯骨,第二次身负重伤,被迫住进了军团卫生部战地医院,老战友谢良此时也左臂受伤,与他同行。19373月初,西路军先头部队又在石窝战斗中失利,队伍被打散了,无法再集结突围。石窝山头,徐向前总指挥哭别将士,医院领导也不得不宣布决定,化整为零,分头突围。

35日晚,失散的红军将士被迫向祁连山方向开进。茫茫祁连,皑皑白雪,一望无际,饥饿、寒冷、伤痛……,李屏仁,谢良以及警卫员小丁、小李等人已陷入粮尽药绝,敌兵重重的绝境之中,正如唐代李华《吊古战场》中所云:“浩浩乎,平沙无垠,……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魂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

一连三天,狂风夹带雪花在林中肆虐,狩猎取食的算盘也化作了泡影,囊中之物与日递减,李屏仁的伤口正在恶化,高烧也一直不退。李屏仁首先提议让谢良等三人先走,如果顺利,再来接他,此议一出,就被大家理所当然给予否定。等到第四天时,李屏仁又耐心说服小李、小丁下山寻找部队或粮食。可是五天之后,小李、小丁也不见踪影。为了减轻政委的负担,为了让健康能行走的老战友突出重围,李屏仁乘谢良不备,吞药自尽,当谢良察觉发现已为时晚矣,以身殉职,英勇献身,年仅29岁。谢良以独臂用白雪含泪把战友掩埋在祁连山上。李屏仁牺牲前留下遗言,表达了对革命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向往。“你们出去了,就我的情况转告党,告诉同志们,就说李屏仁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死去的,我没有半点的后悔。我的路,你不知道,那是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路,是一条让我感到自豪的路。”

我亲爱的老谢同志:

这将是我给同志们的最后告别。

我实在不情愿离开你们,我不舍得离开革命。革命尚未成功,我死不瞑目!但是,为了不拖累你,为了你能走出雪地,我不能不这样做(我已经吃掉了全部剩下的药。事实上,你也晓得,我这伤已经没有别的指望了。)请你原谅我!请你理解我吧!

这本《共产党宣告》,是我革命的启蒙,是它给了我至死不渝的信仰,使我得以从黑暗走向光明,使我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党的战士,成为一个光荣的人民的儿子,这是我的骄傲与自豪。七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也不知读过了多少遍。现在,我作为唯一的一件神圣的赠物交给你了,这是我们之间最伟大的纪念——老谢!

这几天省下的这一小包炒面,留给你上路用。我希望你能胜利地走出去。你一定要找到党,找到同志们,请代我向党汇报,向同志们问候!

巍巍雪山,千年挺拔,晶莹玉洁,坦荡无瑕。我死后,请你就用这祁连山上的白雪为我装殓吧。让我长伴着它。亲爱的党,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英雄走了,走的是那样平静,那样安祥,没有鲜花,没有悼词,也没有葬礼。

由于李屏仁早年离家,参加红军之后,又一直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更无从知晓。直到1980年,李屏仁生前老战友、老搭档,解放军炮兵部队副政委谢良将军的长篇革命回忆录《铁流后卫》出版之后,英雄的事迹才得以大白于天下,英雄的烈士身份才得以昭告于后人。他是革命的先烈,也是九江人民的骄傲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