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年(绍兴二年)屯军江州起至1142年(绍兴十一年)岳飞在"莫须有"的冤案中被害死时止,岳飞的这十来年军旅生涯,就有两次驻防江州。在这段时间里,军旅往返、葬母守孝、安顿家属等,可以说一切都以江州为圆心。从当时岳飞在江州的活动和所置的产业及其子孙对江州的依恋情况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江州(即今之江西九江)是岳飞的第二故乡!那么,岳飞在江州留下了一些什么遗迹。

一、岳园、岳王旧宅等

岳王宅在现九江市浔阳区内,据有关史料载,九江文明太宁坊,旧有岳王宅。更确切的说应在今白鹿宾馆(原府治所在地)与能仁寺之间的某处。至于岳园,我们怀疑它也许和九江市今仍称之为莲花池的地方有关。

1、岳珂(1183--1242)在所著的《(桯史)中凡提到江州(九江)时,均以"乡邦"《琵琶亭术者》、"余居"《晋盆杆》、"吾乡"《九江二盗》《义騟传》、"余里中"《周梦与释语》等相称。他在《晋盆杆》篇目中清楚地写道:"余居负山,在湓城中。……"(元·不著撰人所写的《东南纪闻》中也有近似的记载:"九江岳肃之[即岳珂]负山立屋,在湓城之中……")《玉楮集》的《将发琵琶亭》一诗中写道:"子折武昌柳,予宅浔阳庐"他还在《予自武昌携二猨归夜闻清啸偶成》说"我居庐山趾,日夕游郊坰"他在《喜赋双莲》中又写道:"一舸归来喜未涯,天教奇产瑞吾家"(所以说岳园内有池塘并种有莲花)。还有一首《夜坐》中有这样的诗句"一窗凉浸月,四壁息闻雷。……看剑挑灯久,谯城角引梅。"(谯,城墙上的望楼。)这些记载和诗句都清楚地说明他当时居住在九江城内自己的家中。

而且,岳珂在九江的家非一般小户人家可比,请看"鹊噪庭前木,蛛翻檐畔围。双莲瑞明月,万柳舞晴晖。宿鹤迎风袂,盟鸥认雪衣。物情同一喜,应为主人归。"《玉楮集·集喜二首之一》不难看出岳珂家中有一个很大的园子。其中有面积不小的池塘、有包含"万柳"的树林等等。也许这就是后来被董嗣杲所称之为"岳园"的地方?

2、岳珂稍后的董嗣杲在12611262年间写的《岳园醉宿二首》中有"……能仁寺里塔孤立,见易园中人独行;此地酬春谁得共,东方月上酒船横。""远山翠蓊春初老"句。很明显这里所写的都是九江浔阳区内所见的景色。他还在《春步岳园二首》的第二首这样写:"将军墓域在杭州,如此家园入梦游;谁惜再传无嗣续,至今匙钥属官收。"更有趣的是董在第一首中写道 "何处有花春掠眼,金佗坊里岳家园。"一般人都知道岳珂是在宜兴的金佗坊写成《金佗粹编》的。莫不是后来岳珂也学周敦颐取名"濂溪"那样,把自己在九江的住处,叫做金佗坊?(董写此诗时,岳珂虽已故去,但距他离开九江只有二十多年)正因为"……再传无嗣续,至今匙钥属官收。所以元以后岳园的演变情况已不得而知。浔阳区内地处府治南的岳祠,明·郑岳在谒庙诗中写道:"石甃方池几百年,岳王旧宅世犹传;"就明显指出岳庙与旧宅是同一处。清代德化知县高植不仅重修了岳庙,写了《重建庙记》还写了一首谒庙诗,说得更为清楚:"双剑凌空当户排,江风动地尚闻雷,浔阳城里祠忠武,此日金牌召不回。"(这的"双剑"指的是庐山北"双剑峰",直至今天,九江浔阳区内仍有路名"双峰路",其位置与"能仁寺里塔孤立"及下文中的:九江市公安局隔壁、柴(王+真)宾馆等位置正好相合。)因为这样,所以引发出:

1、明布政使 郑岳在《九江分司二首》的第二首中写道:“石甃方池几百年,岳王旧宅世犹传”。分司乃布政司参政参议司在九江的官署,郑岳,字汝华,号山斋,弘治癸丑(1494)进士,后为江西按察司、布政使。他在诗前的小序中特别提到“分司相传为岳武穆故宅”。第一首中还有“坐对庐山双剑峰”之句,写出了分司的具体位置。

2、江西通志》载:"岳武穆祠在府治南。明正德中(1506--1521)知府李从正建。……"等。此时离郑岳所写的“分司”最多只有二十来年,李从正是在“分司”的基础上拆建,还是另起炉灶新建呢?现己难以确证。

3 1980年,在现九江市公安局隔壁发现重建"仰忠祠记"石碑。('仰忠祠''岳武穆祠'"县志"绘为'精忠祠'在能仁寺旁。实皆为一处。系同一地因不同时而不同名。)

4、笔者(今九江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均知此事)幼时曾在今柴(王真)宾馆的西边路旁墙上,见有五尺见方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因拆建才毁去。记得附近还有一块青石上也刻有:"精忠报国"四字,后去向不明。

5、岳飞祠 (今九江市公安局至柴桢宾馆一带)的土地被岳湘陵女士的父辈买下,原拟恢复岳氏家园,地契一直在九江市岳湘陵女士处保存着,直到解放后,九江市人民政府曾发一通知给岳湘陵女士,通知的内容是:根据国家政策,一切土地收归国有,你家所购这块土地也无偿收归国有。……后地契去向不明。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九江浔阳区地域内,当时有"岳王宅",有"岳园"以及后来的'岳武穆王祠''岳忠武祠''仰忠祠''精忠祠'……等等,至于那些是同地不同时的异名,还是有好几处,就有待进一步去考证了。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岳园""岳氏名园"绝对是两码事而不是一码事,绝对是两处而不是一处!在石门涧处的"岳氏名园",是怎么也看不见"能仁寺里塔孤立"怎么也不会产生"此地酬春谁得共,东方月上酒船横"的联想的。而且"岳氏名园"地处庐山深处,又怎么能说"远山翠蓊春初老"呢?

二、叠翠园--岳氏名园

1、 清一统志非常清楚地写出,"叠翠园在德化县南五十里宋岳飞建以对庐山九叠故名"今九江至赛阳正好与"德化县南五十里"(公路路牌标明为20公里,但经现代化勘测,公路已比原来的驿道改直了许多。例如:从棵樟九杪处至大麦岭一段残存的古驿道与一零五国道平行,其余的古驿道则被现在的一零五国道所覆盖。而到了灵芝口之后古驿道经东林街,沿溪流而上至东林头,折而过山到太平宫,又与一零五国道相接,过桥后上蛇冈岭。这一段就缩短了不少路。)基本相合,至于庐山九叠则是指此处面对九叠屏,因为九奇峰(请注意,此九奇峰不是仰天坪附近的九奇峰,而是指现称之为天池峰起自西南略向东北一溜儿排开的九座山峰)过去也被人叫做九叠屏。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袁宏(1568--1610)在游记《从云峰寺至天池寺》中写道:"云峰寺而上……下临千仞者曰锦涧桥;……蜿蜒而道者曰九叠屏;……如悍夫之介而相怖者,曰铁船峰。文中的云峰寺在锦涧桥北约一里,现已无存。今之"岳氏名园"又在云峰寺北一里多,从"岳氏名园"南望正对九奇峰(即九叠屏,一名九旗峰),放眼望去郁郁葱葱,屏风九叠,美不胜收。至此,大清一统志所记"叠翠园在德化县南五十里宋岳飞建以对庐山九叠故名"字字有了着落。虽然如今通称的九叠屏在庐山东南,但对于历史事实我们还是应该尊重的。(庐山闲人按:庐山自古山南、山北的山名、峰名、地名南北重名。这种遗存现象是匡庐公案。道不明,理还乱。)还有人认为"叠翠园在德化县南五十里"也可能是在岳母墓附近,差也。因为同在《大清一统志》中是这样写的"岳飞母墓,在德化县西南五十里",很显然多了一个"西"字,而南(赛阳)与西南(沙河)正好与实际地理位置相符。

2、岳飞之孙岳珂在所著《桯史》中的<猫牛盗>一文中说:"又忆总角时,……,城南有别墅,一牯甚腯,为人所盗,……余时尚幼,……后推其日期,乃同一夕,盖远在百里外,牛举趾缓,迄不知何以致也。"文中的"别墅"古人也叫"别业"用以与正式住宅相区别。岳珂文中所提到的"别墅",至少可以证明,在城南,他家还有房屋在此。 至于他为什么说"别墅""远在百里外",而不是说五十里,这恐怕与他"余时尚幼"有关,是长大后听别人说的,正因为"远在百里外"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引出"牛举趾缓,迄不知何以致也。"的与情理不合的事。如果是五十里则一切都合情合理。可见,岳珂所指的别墅,应在今之赛阳镇附近。(这与《猫牛盗》中下文"既而有言湖(鹤问湖)中民分肉不均群斗而讼在邑……"更为相合)

3、今庐山区赛阳镇庐山综合垦殖场下属庐山饮料厂左后垅中,原有"漱石""蒙井""牡丹亭"等摩崖石刻, 后又发现"岳飞名园""枕流"等处石刻。 岳飞名园有上款注明为"淳熙丁未"系淳熙七年(1247年)正旦日,下款署名为"石门后人安道书"。 这些字至今仍保存得完好无缺,清晰可辨。据全国岳飞思想研究会会长岳力先生所编之《岳飞家史考》载:武穆①--岳霖②--岳珂③--岳(英见)④--岳逍⑤--岳淙⑥--下略。其第五世岳逍为走之旁,与道字相同(按:岳家第二世为雨字头(云、雷、霖、霆、震),第三世均为王字旁(琮、珂、琯、璎……),第四世均为见字旁,第五世为走之旁,第六世为三点水旁……)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岳道(是否即安道?)乃岳珂(1183--1242)之孙辈,岳道题岳飞名园时(1247年)离岳珂出生已六十四年,就算按二十岁结婚的话(请注意:岳飞[1103--1142]只比岳云[1119--1142]大十六岁),岳道此时也已有二十出头,在此题名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安道与岳道不是一人,那这位岳安道也只可能是岳飞的玄曾孙辈,否则,谁又会自称石门后人,在此题名呢?非岳姓者应该是不会这样做的!我想,也许安道是岳道的号(据有关资料岳飞的传人直至八代多为单名)……。

说起"岳氏名园"得以见之天日并公诸于世,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岳氏名园里的这些刻了字的石头,原在当地群众称之为北河的河中或河边,据附近胡家六房的胡昌旭老人说:清咸丰六年(1856年),报国寺下的盐老鼠洞内起蛟,山洪暴发,把龙潭下的原胡家六房村庄夷为平地,后胡家六房才迁来此处建村。当时的洪水冲垮了路基,从现庐山电子仪器厂处改道沿山脚而下,原北河就变成了干河,以后再也没有受到洪水的侵袭。河床也逐渐被群众开成了田地。这些刻了字的石头,代代相传,群众是知道的,尽管隶属关系屡有改变,但"历史在人民心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这些少为人知的文物。他们认为"盛世则石出"所以一直隐忍不发。

附:原叠翠园所在区域内现有刻石所属人单位及名单 、序号、 石上所刻、 所属人单位、 所属人姓名。

岳飞名园 庐山化城云雾茶场农业大队第一生产队 胡骏喜

漱石 庐山化城云雾茶场农业大队第一生产队 大胡骏成

枕流 庐山化城云雾茶场农业大队第一生产队 大胡骏成

牡丹亭 庐山化城云雾茶场农业大队第一生产队 胡火兵

石门蒙井 庐山化城云雾茶场农业大队第一生产队 胡昌旺借给陶烈火种菜

直到一九九二年初,原赛阳垦殖场场长崔宏伦先生兼任"石门涧旅游开发公司"经理时,他们才将这件事告诉了崔宏伦先生,崔先生看了这些刻石后,觉得自己的财力不足,需要招商引资,遂随手掩盖了岳氏名园四字,准备做好了工作再说。孰料,不久"石门涧旅游开发公司"即领导易人,故将此事耽搁了下来。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一位自称庐山闲人的先生风闻此处有"蒙井"的摩崖,在程世烈先生(时为石门涧风景区办公室主任)的引带下前往考察。经多方寻找,仍未找到"蒙井"二字,于是"庐山闲人"在可疑之处到处发掘,希望有所发现。后终在一块大石上挖出""字,开始还以为是""字,直到全部清理出来以后,才发觉是"岳飞名园"四字,并有上下题款。为此处的石刻群添加了画龙点睛的一笔。确证了宋代岳飞的这一处产业。这位庐山闲人与程世烈先生当时高兴得真是无法形容,并第一个拓下了"岳飞名园"及上下款的拓片。后来这位闲人,将此事告诉了九江市的几位朋友。于是,"岳氏名园"刻石的发现便不胫而走。

更值得一书的是,这位闲人在下款""字旁石下,拾得铜印一枚,此印高三公分,上纽为一狻猊坐兽, 下为二乘二公分之方形,印文四字为"曾经戎马",此枚闲章我们初步认定为岳飞本人曾用之物,或是他的收藏品。从印看"曾、经、戎""四字与小篆相近,酷似汉印风格。

岳珂在《述山中语呈郡侯董庭直少监》诗中有"我行山间已一月,枕石漱流更奇绝句;还有《宿溪声阁望香炉峰偶成二律》中也写道"肎(肯)作随流想,难忘漱石情"之句,在《山居感旧百韵》一诗中,更有"采芝从涧底,策杖又山巅;便须便漱石,勿使诿来轩;……屋间云可宿,檐曝日常暄;……"之句,不仅提到了漱石,还说到了一些其他更具体的东西。这一切,正好与刻石中的"漱石"二字相佐证,而且从这里看北香炉峰正是最佳位置。现存的"漱石"二字下半截沉于水中,是否还有题款呢?经笔者多方努力,挖泥排水,终未如愿。但有一点可以断定的是,"漱石"二字不管是刻在岳珂之前或是岳珂之后(我们怀疑,"漱石"二字很可能出自岳珂之手,因为在《山居感旧百韵》诗中,还有"闻僧偶传诵,匪石遂铭镌"之句,然而,到底是"铭镌"什么呢?可惜难以确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即"但令思愦愦,岂厌腹便便"是岳珂的晚年之作)都和岳珂此三处诗句有关,在"漱石"东北约八米处又有"枕流"二字,这些都可证明此处为岳飞产业,都能证明此处即为叠翠园。(见附图)

4、岳珂在《玉楮集》《道中思庐山》诗中曾写"……浓岚晨历历,流水夜泠泠;雪拥琼瑶障,花繁锦绣屏;吾居尝静对,亲处异空聆;瀑布手自酌……"这样的环境描写,应该说是非常具体的,因为锦绣屏在九十九盘下,锦涧桥旁的古道边,离此不远。也就是说"吾居尝静对"指的正是在叠翠园中。他还在另一首诗序中写道:"……诸人亦来而东老侄自石门至阁皁(皂)刘道士又以诗卷为贽戏成"说明直到岳珂晚年,此处仍有岳家人在此居住,亦可为证。

5、有"牡丹亭"三字刻石,(在“岳氏名园”西约六米),虽能告诉我们此处曾经有过此一建筑,但未能确证其年代,姑且存疑。至于稍下还有"石门蒙井"四字石刻,其书写风格、字径大小、与上述刻石群的距离等均不似宋代物,且传说与明憨山大师有关,因已不在此讨论范围,故暂且不表。还有"报国寺""丈八神矛"一事,纯属传说,因为此处之报国寺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庐山志》即指出,明·《桑乔纪事》曰:"……其南,山峡中有僧舍,曰报国寺。寺与铁船峰近,相传故砦场也。明以前从未见过任何有关此处"报国寺"的记载。报国寺最后一次毁于抗日战争中,此后再未恢复。到一九五六年修庐山水力发电站时,在原报国寺的庙基上修建了材料仓库。后改成车库至今。

三、岳家市

经岳云之子长房长孙岳甫(1137--1204)及岳飞之第三子岳霖(1130--1192)再三恳请,当时(隆兴元年[1163]四月二十三日至七月二十九日)曾有《复田宅指挥》、《吏部复田宅告示》、《户部复田宅符》等多个"文件",其中《户部复田宅符》具体写出:"开具到见在田产计钱三千八百二十二贯八百六十三文。省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磨五所,房廊草瓦屋四百九十八间。(其中)见有人承佃田三顷一亩三角九步,地九十一亩三角五十九步,水磨二所,房廊草瓦屋共一百五十一间。未有人承佃田四顷八十六亩一角五十二步,水磨三所,荒杂地四顷八十六亩一角四十步;荒杂地六顷一十八亩一角四十步。岳家市见今只存六十间地基,屋宇共二百九十间。"这里专门提到了岳家市。那么岳家市究竟在哪里呢?

1、 周必大(1128--1204)的《庐山后录》写他在116710月(只比《户部复田宅符》所述晚四年)"戊午早,同道彻望罗汉岩,即下山。山上微雪,山半乃为雨矣。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只恨足力有限。……午时,至林口寺,过香谷慧永禅师塔,入西林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他是从星子出发,经温泉、隘口、通远一路转着游过来,头一天攀上天池寺,第二天(戊午)的"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是右拐,是穿过今赛阳镇(当时也泛称石门),正好是在古驿道上"里路三桥(前桥--赛阳桥,中桥--裴家桥(俗谐音讹称琵琶桥),后桥--广济桥)棵樟九杪"的范围内。

那么,周必大究竟是从什么地方上"官路"的呢?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得很清楚"出东林寺,循山路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尽管徐霞客所走的方向与周必大相反,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所走的是同一条路。

至此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岳家市具体地点在今之"大路下"(即旧称为"铺里")的这一段地方。也就是被称之为"颗樟九杪"的那棵大樟树起向西南延伸的那一段150米古驿道的两边。

周必大和徐霞客所提到的官路后来称之为驿道,至今由赛阳镇105国道北经赛阳镇政府门前,过裴家桥、赛阳小学、广济桥、大路下(铺里)后于105国道平行至大麦岭,又接105国道的一段古驿道的路基仍保存了下来。据老人们回忆,直到一九五六年以前,这里还是往来必经之路,路旁还有一块"通八省"的石碑。直到一九五六年因修庐山二级水电站,国家投资修路从双塔乡延伸到赛阳。这条古驿道才"退居二线"被人冷落了下来。到"大跃进"时路上的大青石,均被当地群众拆作他用。同样的古驿道在今之通远还保留了一段,它是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的那场日以继夜兴修公路的"全民大会战"运动中的幸存者,而且至今仍保存完好。

2、 岳珂稍后的董嗣杲在1261--1262年间写有《过岳家市》:"鄂侯遗部曲,多岁此为农。茅店罢残暑,松峦出乱钟。溪流分别坞,晚色失前峰。去去遗仙踪,苍云几万重。"其诗意与"里路三桥,五步三孔,棵樟九杪,万丈深坑"的广济桥至铺里这一段的范围正好吻合。

3、现"棵樟九杪"所在处名"大路下",原名"铺里"(至今周围仍有很多人称此处为铺里)与刘村相连,而刘姓的始祖刘奭公生于唐文宗二年,居镇江润州丹阳县任信州牧。最初来此处是第八世先人刘叔显乃刘公哲之第三子,生于宋哲宗元年,殁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寿六十七,葬石门刘家窊(wa蛙)。这里的记载正好与岳飞在江州一带的活动相合,不难想象当年刘叔显随岳家军来此,后又在此安家定居"娶徐氏向贞……系鄱阳徐云太之中女……生子三"。并且一直繁衍至今,现已传至三十七世,最小者为刘家旗。此次宗谱提供人为刘氏之三十四世传人刘维洪老先生。

附近有个沙家畈,据当地沙配金老人口述:听老祖宗代代相传,祖籍河南,是宋金兵入侵时,躲在乌苞刺中逃脱后,南迁至此定居的。本有家谱可证。可惜文革中在"破四旧"时全被烧毁。离裴家桥不远,我们又找到了薛家的子孙,他们则是明永乐年间从外地迁来的。

不难推论,当时随着局势变化,岳家及与岳家稍有瓜葛之人,均已远走高飞。尽管二十多年后宋皇朝"追复"(平反)岳飞的冤案,但时过景迁,搬迁艰难,年事已高的人们只能是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又经过几次折腾,所以今日此处岳姓人家已寥若晨星。

四、其他

1、岳珂《金佗粹编》·天定别录·卷一载:"……及考隆兴之初诏还薄录有司会直仅共得缗钱万当宁恻然叹其贫,诏以见缗赐赏之。先兄甫请遗墅于朝得之。传闻曰家故田四万亩,在庐山之阳。诏有司并给则实止三千亩。……"很明显,岳飞的平反昭雪是在二十一年之后,人事沧桑,诸多变化,四万亩与三千亩(实际不到两千亩)之间差距太大,纵传闻不实,也不至于相隔二十倍。愚认为上至石门涧下至今九江县狮子乡,均有岳飞置买的零星田地。否则,按旧时习俗岳飞不会把自己的母亲埋在沙河街西南2.5公里株岭山他人的产业上,岳飞的子孙也不会把岳飞之妻李氏夫人埋在更远的株岭西北太阳山他人的产业上。至于由"传闻曰家故田四万亩,在庐山之阳。"变成"诏有司并给则实止三千亩。"的原因,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二十一年期间,不但有作为收没官产变卖的,(其中还有多次易手的)也有强权鲸吞,仗势侵占等等。这一点,我们可从宋理宗皇帝御批幸元龙争田判中看得很清楚--岳飞"追复"(平反)六十三年之后的南宋理宗时,仍有京邑万俟莴孙与岳飞家后代争田,委问十三州府县,岁久不能决。幸元龙即判以大义云:"靖康之变,此臣子所不忍言东南全半壁之天者,岳武穆之功也,中原绝可图之,望者万俟莴之罪也,武穆乃一代效忠名将,秦桧实万世卖国贼臣,凡桧所杀忠臣,怀逆谋者,皆莴助成其恶,虽籍其家,不足以谢天下,尚敢与岳飞争田乎,可谓不揣其矣。"……理宗皇帝得奏大喜……。一件涉及到十三州府的大案,都"岁久不能决",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各方权臣浑水摸鱼大捞油水的状况;想见当时墙倒众人推,对岳家田产巧取豪夺之激烈。无疑,不明情况的田产流失也必定很严重。(见黄梅"岳飞家史"卷一《史评》二页)   加上"莫须有"的冤案,突然变故使得岳家措手不及,充军流徙,长途跋涉自顾不暇,田地契约的大量丢失;原有部曲、乡亲恐遭株连"树倒猢狲散",四方逃逸,无法查询;加上战火纷飞流动性大,无人过问,归属不明。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在既成事实面前,所以只落得"实止三千亩。"

2、 水磨五所。据笔者调查,整个庐山只有高垅镇与赛阳镇两处有水磨。而赛阳镇的水磨又集中在岳飞名园附近的将军河一带。因为修建水磨房的先决条件是要水利资源丰富,舍此则只有望河兴叹。可见"诏有司并给则实止三千亩"的田地和"水磨五所"也多集中在石门涧一带。

3、此外在"官路"的两旁的汤桥有岳家集,黄老门有岳家墩等地名,一直被人代代相传至今天也都很能说明问题。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以八千兵力,出奇制胜,大破曹成十余万之众后,以平定江淮功,授武安军承宣使,屯军江州,不久又升为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从此便与江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岳飞有关的地方如今有的已只剩下一些地名供人凭吊:

1、岳师门:靠近长江江边,在今之锁江楼一带,相传是岳飞驻扎水师的地方,也有人说当时岳飞率军出发抗金是从这一带渡江北上的,故名。此地名一直沿袭至今。

2、白水湖 : 岳珂《玉楮集》中有《白水浦怀王建宁》诗:"南朝旧见王忠武,此地曾屯千万兵;……无衣空缊包胥志,遗帼终留诸葛名;……。"(历史上只有诸葛亮、郭子仪、岳飞三人赐谥"忠武")今之白水湖公园周围有大片平地,应是当日岳飞练兵之地。

3、 东林寺 岳飞有《寄浮屠慧海》诗,此诗见于《金佗粹编·经进鄂王家集》。後出诸岳集亦有著录。为了这个慧海,岳飞还因其部下刘康年假其名义"……第三项乞江州庐山东林禅寺主持僧慧海佛禅师事臣伏读不胜惊骇……"而多次上本《劾刘康年伪奏乞恩泽奏》。

今东林寺已于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果一法师正式出任方丈,立下大愿,再建千年古刹,率领全寺僧众,含辛茹苦15载,尽复旧观,祖庭重光,东林中兴。到1994年初,建筑总面积达2万馀平米,植树造林300馀亩,每年接待游客30馀万人次,成为我国佛教重点对外开放寺庙,江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江重点旅游观光景点。

4、岳母祠:《嘉靖府志》"在白鹤乡,正德十二年知府汪颖即墓所建祠祀之。……。

《江西通志》"岳母祠在德化县白鹤乡祀宋岳飞之母。明正德中建。《大清一统志》"在德化县西南株岭之麓,飞镇江州时母姚氏殁,高宗赐葬于此。明正德中建祠。"

5、岳母墓:《江西通志》"岳武穆母姚氏夫人墓在德化县白鹤乡株岭之麓,飞镇九江时,高宗赐葬于此。后夫人李氏赐葬大阳山下,去株岭十五里。原注:按名胜志及九江何陆旧志俱载夫人李氏亦附葬株岭,今载大阳山,未知孰是。"

《大清一统志》"岳飞母墓,在德化县西南五十里,株岭之麓。飞镇江州时,母姚氏殁,高宗赐葬于此。明正德中建祠。"

6、岳武穆祠:《嘉靖府志》"岳武穆王祠在府治南清军馆左,旧为岳飞池,正德七年知府李从正建。前有牌坊题额堂中塑像,扁曰:'文武忠孝'。嘉靖十二年同知黄敏才新建卷棚三间于堂前,门垣修饰屹立,庙貌赫然。布政使郑岳诗云:'石甃方池几百年,岳王旧宅世犹传;格天高阁今安在,葛岭荆榛野雉眠'"

《江西通志》"岳武穆祠:一在府治南,明正德中知府李从正建;一在湖口县。

7、岳王池:本来这也是岳飞的产业,因为它与岳飞的军事活动有关,所以放在这里来叙述。岳珂《金佗粹编·卷九》载"……酒脔肉必均及其下,酒少不能遍,则益之以水,人受一啜……"据说,当时就是用这方池里的水兑的酒。池在岳王祠中,即郑岳所写之"石甃方池"是也。

此外,江州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在岳飞来江州之前就已存在,在其孙岳珂及后来许多有关的诗文中又多次提及,可以肯定岳飞在江州的十年中曾经登临或游览过。如"浔阳楼"(岳珂)、太平宫(岳珂)、西林寺(周必大、岳珂)、琵琶亭(岳霖、岳珂)、庾楼(岳珂、董嗣杲)、能仁寺(董嗣杲)、甘棠湖(岳珂)……这些名胜除太平宫、庾楼仅留下地名外,其余至今仍英姿犹存(有的是重建),任人凭吊观赏。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对于历史研究和有关考证我们从未经过系统学习,但对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地进行历史考证这一点,却是坚定不移的。对于不着边际的传说和臆想,我们宁可弃之不用,也不敢乱用而造成误导。

由于我俩一人年届古稀,一人早过耳顺。出生在庐山脚下,自幼耳沾目濡,长成后又乐于倘佯在山水之间,经过数十年的实地考察,积累了数十年之第一手资料;加之退休后,好不容易购得一套《四库全书》光盘,驰骋于数万本书籍之中,点击之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赏心之乐事。

岳飞,天人也,从小就活在我们心中。值此九百周年诞辰之际,我们奉上这篇尚未成熟之作,算是略表存心。还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