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里河记

十里河乃浔阳古城之母亲河。

河东源自庐山九峰寺下之马尾水,河西源于莲花峰、锦绣峰、圭壁峰。两源背山临流蜿蜒东至十里铺汇合之后,再西北流经夏家河、罗家墩,折北进龙开河而入长江。据《嘉靖九江府志》称:十里河古为濂溪港,在府城南25里,自庐山西北流合龙开河入江。宋儒周元公寓此,因取其号以名之。后人以十里地名相传,谓之“十里河”。

天地运化,与世而迁。早年十里河清澈见底,缓缓细流中可见鱼虾游动。晨昏月夜,捣衣声不绝于耳。河畔人家天光水波,风日悠悠,淘米洗菜,汲水而饮。后因沿河两岸厂矿密集、窝棚林立,致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久之,水由清而浊,由浊而污,由污而臭。每逢雨季,洪水泛滥成灾,居民房屋被淹,城市主干道受阻,市民苦不堪言。民谣唱道:“十里河,十里河,蚊子大似蛾。”进入新世纪初10年,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痛感十里河不治理,乃民之患,城之羞,遂决定将十里河整治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投资9亿余元,以圆市民多年梦想,还十里河一河清水。

2009年3月26日,市委书记钟利贵正式下达开工令,项目责任单位九江市水利局和相关部门联袂作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一丝不苟,不辱使命,且与洪峰酷暑严寒雨雪作周旋,至2010年4月底全面竣工。十里河全流域集雨面积43.9平方公里。全长14公里,其中濂溪河5.2公里,十里河8.8公里,流经庐山区、开发区之繁华地段,最终由入龙开河改道8里湖,再由八里湖汇流长江。全程拆迁18万平方米,开挖土石方200余万立方米,河道清淤40万立方米,新建钢坝4座,改造和新建桥梁16座,埋设截污管道16.6公里,新辟景观道路8.6公里。经过河道整治、截污、景观建设之后,十里河一改旧容,神清气爽,乃成全市集防洪、环境治理、生态景观、休闲观光于一体之民心工程。

而今,沿河两岸,倒影丝丝,青峰沉浸;亭台楼阁,鸟语花香,烟霞若画,真乃十里清流十里画廊。远处现代都市天际线影影绰绰,秀甲天下的匡庐之水与烟波浩渺的八里湖携手相拥,共同开启九江发展新时代。一河带来千年绿,一河激活百业兴!嗟夫,世界之变,日新月异也;天下之事,其在人为之欤。留得一泓源头水,江河万古尽风流!

注:十里河发源于庐山余脉,是城区内河,也是龙开河的一条支流。由于城市空间扩展,河道防洪标准低,曾一度沿河两岸生活垃圾成堆,造成河道淤塞,臭气熏天,被称为九江的“龙须沟”。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市委、市政府启动十里河整治,一改旧观。昔日“龙须沟”,今日“玉带河”。

二、龙开河故道纪略

很久很久以前民间传出,雷电之夜,龙开出一条河来的神话。实则龙开河发源于瑞昌青盆山,山顶有井,其状似盆,由此叫“湓水”。湓水经长河至龙开河入江,入口处又称“湓浦”,而水流经之城乃为“湓城”。唐以前,龙开河大多称“湓水”;宋之后,叫龙开河者渐多。

《嘉靖·九江府志》载:龙开河在府城西1里余,其长150里……东流入大江,水涨由大江而入,逆泛为鹤问寨,便于舟楫。早年涨水时,龙开河可通30吨的大木船。平水季节,亦可行3吨以下的小船。一路欢歌,一路欸乃,及至龙开河口,已是千帆出没,万樯林立。河沿上,笑语喧喧,炊烟袅袅,尽是商贾渔人语。那时,龙开河乃成江南一带天然避风港和木帆船云集之处。许多童年记忆和诗情画意由此而生。唐大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左迁江州司马。次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忽发灵感,写出千古绝唱《琵琶行》。乾道六年,南宋诗人陆游赴四川就任途中,船泊龙开河,寻访琵琶亭。明末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至九江,易小舟,入龙开河,登庐山,皆留下诸多名篇。

漫漫岁月中,龙开河几经风雨,几经曲折,或淤塞,或改道,或建闸,或围垦,纷繁变迁,渐近渐远。由河而路,由路而街,流到今日,只剩得一段故道。

公元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把龙开河故道的疏浚和改造提上议事日程,采用“故道、明河和暗河”等方式,营造自然生态之城市园林。公元2010年5月,市委、市政府再一次完善和配套龙开故道工程。其中故道长2.8公里,暗河长1.3公里,明河长0.5公里,总长4.6公里。

如今沿河两岸,楼台倒影,绿树浓荫;时有垂钓者悠然其间;晨昏月夜,休闲散步者络绎不绝。从此,龙开故道一改旧颜。随着龙开故道的沟通,市区甘棠、南门两湖与八里湖交相辉映,一个水色天光的现代生态新城跃然于眼前!

历史是在河边长大的,是水孕育了人类文明。人在经由与自然分离之痛后,又与自然重归于好。因水而灵,因水而秀,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乃人之所思人之所向。

注:龙开河源于瑞昌县清盆乡东,过去是瑞昌通往九江的主要河道。上个世纪50年代,因修堤筑坝,河道淤塞,断航严重,后又建闸、填河,只留下一段故道。2005年10月和2010年5月,市委、市政府采用“故道、明河和暗河”等方式,先后对龙开河故道进行疏浚和改造。

三、大中路升级改造修复记略

九江,乃众水汇聚之地。上苍将水之灵性赐予九江,使得浔阳江畔的大中路经四时亦不竭,历百载而不衰,财源茂盛,生意兴隆。大中路前身为明时府前大街,控三江之厄,当四达之冲,七省通衢,商贾云集,居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云:九江,城市虽不大,仍乃商业发达之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辟九江为通商口岸。此时,九江与沿江驰名之重庆、汉口、南京、镇江、上海等齐名。清同治、光绪年间,西门外兴起一条商业街市,时称“西门外正街”。1923年拆城修路至1928年,城内东西大街与西门外正街连成一片。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故取“大中”二字,名“大中路”。

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路乃江南遐迩闻名之商业大街。店铺商肆,酒馆茶楼,鳞次栉比。不到3.6华里的老街,商业铺面达800余家,汇集长江沿线许多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如钱庄之裕康、钟表之亨得利、绸布之庆益祥、五金之华盛昌、百货之万铭记、中药之王万和,周大生、酱园之黄利源、清真糕饼之梁义隆、南杂货之源茂,稻香村、银楼之涂茂兴,宝成等。充满迷宫街巷西园一带,曾是晚清九江府署之所在。在这条街上,出过不少声名远播的巨商富贾,亦有像徐宝璜那样中国新闻学一代泰斗,台湾著名作家墨人,著名艺术史家谭旦冏,著名画家孙墨千,著名中医陈雨辰、蒋去病等。

随着水运衰弱和时事变迁,大中路在波谲浪涌的历史风云中起伏,尤以新街闪亮登场,大中路置身其间,相形见绌。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拓展新城区的同时,把大中路步行街升级改造列为全市百件民生工程。是年8月,浔阳区委、区政府具体实施,采取“边营业边改造”之方式,对大中路东西两段进行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沿街古建筑实行修复,还“上海银行”、“天宝银楼”、“涌兴裕”、“王麻子刀剪店”等处之原貌。改造后的大中路面目一新,融现代商业、购物、休闲为一体,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益见时尚活力,华丽转身,重现大中路当年兴旺繁华之景象。

百年沧桑,岁月悠悠。许多事被时光磨洗淡忘,但大中路仍以其厚重的商业机缘、人文历史卓然独立,雄踞江湖!

注:大中路西门口以东,明代为府前大街,清代称东西大街,是一条展示九江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大街。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商品市场的需要,大中路改为步行街。随着一些大型商场的崛起,大中路明显滞后了。从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大中路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升级改造和修复工程,本文系作者应九江市大中路步行街升级改造指挥部之邀,为大中路升级改造修复所作铭文。

【作者简介】

赵青,出生江西都昌,原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总编,作家。